推荐一个买球app:批转相城区文化体育事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开发区、度假区管委会,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办、局,各直属事业单位(公司),各垂直管理部门:
《相城区文化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相城区文化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相城区全力推进“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增强全区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促进全区文化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重大文体活动,繁荣文艺创作演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加速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共文体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总面积从“十一五”初期的41066平方米发展到86995平方米。改建了区市民活动中心。体育场地面积增至47.3万平方米,新建各级体育健身俱乐部124个。初步实现了评弹书场、特色民间文化场馆、广场文化、数字电影、文化信息工程共享点、村级图书室、农家书屋、体育健身点等八个全覆盖。2009年,我区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复查。
——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承办能力日益增强。我区在“十一五”期间先后承办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健美比赛、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活动、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以及活力岛国际音乐节等大型文体活动,品牌效应逐步凸显。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由117支发展到184支。
——文化市场管理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加强了对60家歌舞娱乐场所、63家网吧、24家游戏房、63家出版物经营单位、39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90家印刷企业的日常管理。文化市场初步繁荣有序,有力促进了文明城市建设工作。
——文化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开启崭新局面。我区建立了相城区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拟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扶持政策,营造了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正式启动,以“相城十绝”为代表的传统民间工艺得到了活态保护与产业化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利用工作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新增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5处。截止2010年末,我区共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13处、区级控保单位25处。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在全市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列入省级名录,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砖雕等7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草编工艺、船模制作技艺等10个项目列入区级名录。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相城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总要求和“后发崛起”总目标,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软实力,促进全区文体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体育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把文化体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文化体育事业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推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坚持统筹协调。坚持文化体育共同发展,统筹繁荣精品文化与活跃大众文化、统筹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统筹文化体育产品的生产与服务,实现文化体育建设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协调。
——坚持文体惠民。以“文体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完善城镇文化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培育,发挥文体网络设施综合服务功能。
(三)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文化效益更加显著,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文体活力、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进一步推进基层文化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推进“15分钟文化圈”建设,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0.2平方米。继续完善区文化馆与图书馆、镇(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三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打造“10分钟健身圈”建设,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
——文化体育活动更丰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扩大文体惠民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提升我区承办或自主举办各类大型文体活动的能力,以文艺活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以体育赛事促进群众体育发展。
——文化产业更兴旺。文化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占全区GDP的比重确保达到7%。
——文化市场更有序。初步建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行政指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实现全区网吧连锁化,努力形成2-3家年销售突破亿元的印刷出版业规模型龙头企业,实现正版音像制品为主导的音像制品行业。
——文化遗产保护更有效。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加强文物法制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创新发展,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工作的水平。
——人才队伍更优化。加强文化体育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形式补充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发展壮大基层业余文体团队,精心扶持50—60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业余文体队伍。加强相城区业余体育学校建设,积极发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普惠均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底前,完成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任务。再经过3年的努力,全区全面建成“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区的“15分钟文化圈”,进一步完善区文化馆与图书馆、镇(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三级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和服务供给。区图书馆和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且所有公益设施均向民众全面开放。完善区图书馆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全区共建成19个图书馆分馆。建设2—3个文化标志性建筑工程。
2、繁荣群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全区各类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巡回演出”、“文化四进”、“送文化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普惠于民。丰富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内涵,积极扶持民间特色文化发展。全区年均共向村(社区)送书10000册、送戏200场次、送电影1500场次;区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组织展览10次以上。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提升大型品牌活动承办能力。积极承办创意新、起点高、影响力大的大型文化活动,继续开展活力岛音乐节、“七夕”民俗活动、阳澄湖旅游节等,努力提升地区形象和国际知名度,全面满足广大群众更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以品牌性文化活动为重要载体,宣传相城城市发展,提升相城城市品质。
4、促进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原创能力。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努力吸引省内外著名作家、画家、剧作家等文化名人,同时积极引导群众自主参与,不断推出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反映相城民风民俗、具有浓郁阳澄湖地方特色并且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佳作,全面展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5、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文化社团的引导管理,有效地带动全区各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已建成184支业余文艺团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基层业余文艺团队,精心扶持50—60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业余文化队伍。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业务精湛、品德优良、成就突出的文化领军人物,以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新需要。积极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广大舞台,通过展览和笔会等平台加强交流沟通。落实“姑苏人才计划”,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专业人才。配备好区文化馆和镇(街道)文体中心文化工作人员。
(二)以点带面,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6、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我区符合实际、体现特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创意设计业方面,重点搞好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知己文化创意园等项目,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器和集聚地。文化会展业方面,积极筹划和实施商品住房、农副产品、工业产品、民间民俗、旅游观光、教育服务、养生健身等会展博览活动,创办和引进国内外文化会展项目入驻相城。演艺娱乐业方面,积极引进高水准的演艺娱乐项目,提升演艺产品的原创、开发、运营能力。新型版权业方面,推进版权登记和企业软件正版化等工作,精心培育一批以工业设计、软件、影视、网络等为重点的新型版权产业,提升版权产业产值比重。印刷复制业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大力推进数字化印刷产业集聚区的形成。生态休闲旅游业方面,积极推出阳澄湖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区域生态特色,进一步加强花卉主题公园内涵建设,科学有效地进行文化街区的改造和建设。传统工艺美术业方面,积极实施“相城十绝”传统文化品牌战略,加快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艺术品位,走高科技、高工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发展路子,努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7、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能力。全力搞好配套服务,发挥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导向作用。发挥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逐年增加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大力扶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对上争取和沟通协调工作,努力为企业创造最优的发展环境。构建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交流平台,探索建立文化创意企业信息资料库,为招商引资提供基础信息。实施区重点项目认定制度,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储备机制,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提供全程优质高效服务。积极配合统计部门的工作,全面、科学地统计文化产业相关数据,正确反映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文化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规范管理,保障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繁荣有序
8、促进文化市场有序经营。规范演出市场,加强民间剧团和演艺人员的管理,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打击违法、违规演出。规范娱乐市场,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从严审批”的原则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依法监管歌舞娱乐及游艺游戏机场所,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网络文化市场,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力度。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
9、推动新闻出版规范发展。规范音像市场,推行“压缩总量,调整结构、规范经营、规模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加强市场营销,扩大原创音像节目的有效供给和销售。规范出版物市场,重视引导和促进全民阅读,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建设,通过设立读书节、阅读日、“送书下乡”、推荐优秀出版物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出版物市场健康繁荣发展。严肃查处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侵权盗版行为及其他各类非法出版物。规范印刷复制业市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印刷业秩序,依法严把准入关,严格落实印刷品承印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印刷业的日常监管。
10、完善“扫黄打非”工作机制。采取集中行动、专项治理、经常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与公安、工商及城管等“扫黄打非”成员单位和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联系与通报,建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履行主管责任,全面实行管理责任制。
(四)发掘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11、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积极做好各级文保单位申报工作。努力将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沈周墓、文徵明墓、御窑遗址申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争取我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零的突破。加强各级文保、控保单位的日常养护和维修,做到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到100%,市级文保单位完好率达到85%以上,控保单位完好率达到70%以上。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普查,积极做好申报工作。做好陆墓老镇保护改造工作。研究整理出我区特有的“砖文化”,加快御窑遗址保护区和陆墓老镇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将其打造为我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点)。配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环太湖地区和望虞河沿线的史前考古学研究。做好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发现的地面和地下文化埋藏区的考古抢救性发掘工作。
1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继续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估体系,并与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名录申报工作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档案和数据库,建立以御窑金砖制作技艺、陆墓蟋蟀盆制作技艺、砖雕、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等8个项目为重点的保护方案和传承人制度。支持各镇(街道)打造10个以上民族民间文化品牌。结合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民族民俗节庆活动。
(五)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体育现代化
13、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全区城乡建设晨(晚)练健身点达400个,千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1个,力争常住人口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建成一个有看台的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和一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按3—5万人(常住人口)配一社区体育健身中心要求,全区共配建16个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完善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在全区范围进一步打造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努力建成一个拥有一定规模体育设施的户外体育主题公园,具备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等综合性功能。全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比例大于55%,市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体质合格率大于92%。
14、丰富人民群众体育生活。积极开展庆祝全国“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全民运动会及假日体育等形式多样、全民参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办好相城区第三届全民运动会。举办多种类型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广场健身舞、武术等群众性比赛,推动全民健身。积极承办市级以上体育竞赛,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地方品牌赛事。
15、强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区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农民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健全各级体育健身俱乐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发展会员人数(户籍人口)>30%。创新办校模式,办好相城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坚持常年开展业余训练的项目不少于10个,参加业余训练的运动员达1000人。积极发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大人才输送力度,争取在2—3个项目上实现市队区办。
16、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按照上级要求,努力打造既具有相城特色、又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推进体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进一步营造环境,促进体育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形成四大体育服务业市场。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大力推动赛事活动的市场营销力度,多方引进经营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综合效益;培育体育健身休闲市场,结合高铁新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积极引进体育休闲项目,促进体育消费;培育体育项目培训市场,建立1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技能培训中心,鼓励市民科学健身,每人掌握1—2项体育锻炼技能;培育体育场馆会展演艺市场,创办体博会等品牌项目,每年参与体育健身消费活动人次≥50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党委、政府对文化体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战略意识。把文化体育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实施,保证文化体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在规划执行过程中,针对各项工作计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积极动员各部门关心、支持并且参与文化体育建设,努力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协调联动、社会踊跃参与的文体发展新局面。
(二)保证财政投入
切实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体育建设的经费投入。“十二五”期间,我区每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增幅随着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逐步增长。继续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动员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机关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形成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必要补充的文体建设投入机制,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保障。
(三)增强管理能力
优化服务理念,进一步激发文体事业发展活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体育相关法律意识,增强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
(四)注重人才培养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构建一支重点突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文化体育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全面实施人才计划,加快培养和大力引进急需的文艺编创、产业经营等文体事业发展领军人才、重点人才。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组部、中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推荐一个买球app: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逐步实施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全区文体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