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个买球app:批转相城区农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
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高铁新城管委会(筹)、度假区管委会,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办、局,各直属事业单位(公司),各垂直管理部门:
《相城区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相城区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回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民生、国家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十一五”以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按照区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区农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相城区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农业功能,突出农业特色,以设施栽培、规模化种养、农业科技园等为主体的高效规模农业迅速发展,以湿地公园、主题花园等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10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48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64亿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6.5%。
(二)高效规模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十一五”期间,相城区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突出现代、强化设施、注重高效、拓展规模、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机制新、特色明、档次高、效益好的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望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全区高效规模农(渔)业面积达11.2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62%。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8%、92%和100%。
(三)休闲观光农业得到显著发展
“十一五”期间,相城区发挥区域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注重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发展假日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业态农业,全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新增绿化面积9万亩,先后建起了荷塘月色公园、三角嘴湿地公园、中国花卉植物园、盛泽荡月季公园、葫芦岛生态公园、漕湖湿地公园、桂花公园、紫薇公园、灵霄园、梅花园等千亩以上主题公园1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成功步入国家生态区行列。世界休闲小姐大赛决赛、中国珍珠(宝石)节、全国荷花展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与节庆活动在相城成功举办。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3A级旅游景点3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
(四)粮食安全工作得到显著加强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业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展万亩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农(渔)业科技入户,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种植水平。制定粮食保供应急预案,开展国家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建立健全粮食储备管理、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应急保供三大体系,巩固外购粮源基地,确保地方储备粮库存安全。推进放心粮油创建活动,倡导放心消费环境。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得到显著提升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业执法,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全区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27个,规模超过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8个、绿色食品40个、有机食品2个,“三品”总数达60个;苏州市名牌农产品7个、省著名商标2个。涌现出“菊花”牌阳澄湖大闸蟹、“虞河”牌蔬菜瓜果、“金香溢”牌绿色大米等一批农业品牌和省、市名特优农产品。
(六)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步伐显著加快
强化产销联合,发挥龙头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步伐。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市级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全国大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2家、省级水产苗种场2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全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家,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3个,农业部定点市场1个。建立水产、蔬菜、花木、奶牛4个专业协会及虞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家。
(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510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3%。全区村庄绿化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区建成绿化合格村177个、市级绿化示范村27个、省级生态村12个。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三置换”引导农民土地入股和参与社区股份合作,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全区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农业整体竞争力还相对较弱,做大做强农业任务艰巨;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难度较大;农业生产经营者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增大;耕地资源等要素的瓶颈制约压力依然较大;农业发展方式亟待全面转变等等。这些矛盾与不足,有待“十二五”时期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根本落脚点,进一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立足资源优势,彰显农业特色,强化政策支撑,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组织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三、“十二五”目标与任务
到2015年,全区高效农(渔)业比重达到65%,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达到65%,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优势日益突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经营规模化、设施现代化、操作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运作市场化、成果高效化水平明显提高,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产业布局
依据相城区传统农业产业的布局基础,根据“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十二五”期间我区农业产业布局为:东部地区为养殖区,西部地区为种植区,中部地区为生态区,规划总面积15万亩。
1、培植1万亩林果区
以黄埭镇新巷村、开发区上浜村为核心区,开发万亩林果区,种植适应我区的特种水果、高附加值的林果,大力引进优质猕猴桃、樱桃等特色林果,实现生态与经济的互补。
2、建设2万亩地产蔬菜区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变市民速度加快。为解决本地居民吃菜贵、吃新鲜蔬菜难的问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闲置农田复耕复种,加快2万亩“菜篮子”工程基地化、标准化、设施化建设。
3、稳定3万亩永久性优质水稻区
以沿太湖、沿望虞河东岸为主,望亭、黄埭、北桥为主体,建设3万亩永久性优质水稻区。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相对集中连片的优质水稻生产区域。
4、形成4万亩生态区
以广济北路为轴线,以三角嘴湿地公园、荷塘月色公园、花卉植物园、桂花公园、灵霄园、漕湖湿地公园为主体,形成4万亩生态农业区,打造具有相城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5、建成5万亩高效渔业区
以阳澄湖沿岸为依托,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传统品牌优势、养殖技术优势,大力实施高标准池塘建设,采用循环水、微管增氧等先进技术,建设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一体化、收益高效化的现代渔业区。
(二)经营方式
1、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十二五”期间,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把分散经营的土地流转出来,集中连片,实行规模经营,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至“十二五”期末,水稻、蔬菜、花卉苗木、林果等种植业的规模经营比重达95%,水产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90%。
2、粮油作物机械化率
实行稻—麦、稻—油菜的茬口布局,播栽总面积4万亩,粮、油农作物机械化率达95%。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达100%。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面积达95%。油菜生产机械化,工厂化育苗、栽播作业率达50%或直播机械化水平达50%。开沟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作业面积达90%。
3、畜禽规模养殖比重
集中精力抓好总量控制,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奶牛存栏量稳定在5000头,每年生猪存栏数稳定在6万头,出栏10万头,家禽每年存栏数稳定在15万羽,出栏30万羽,适当发展特种家禽养殖。全区规模养殖比重生猪达到90%、家禽达到95%、奶牛达到100%,以减少污染点为抓手,着力培育千头猪场和3万羽以上养禽场等大型养殖场,实现养殖场和市场直供连接。进一步规范屠宰行业,杜绝重大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
(三)品牌建设
到2015年,全区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50个,稻米、蔬菜等品牌化率力争达到80%。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滚动发展良好局面;培育并建成一批以品牌农产品生产为主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牌农产品产值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形成“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机制,探索出一条品牌富农、品牌强农的发展之路。
做强“阳澄湖”牌大闸蟹品牌,打响“金香溢”优质大米、“虞河”蔬菜等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发挥好“三角嘴湿地公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花卉植物园”、“桂花公园”、“漕湖湿地公园”、“盛泽荡月季公园”、 “莲花岛”等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品牌优势。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相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选择农业产业基础较好、农业开发增效潜力大的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阳澄湖镇建设面积1.7万亩,涉及陆巷、岸山、消泾村;
渭塘镇建设面积0.5万亩,涉及凤凰泾村、凤阳村;
望亭镇建设面积1.0万亩,涉及项路村、宅基村;
黄埭镇建设面积0.4万亩,涉及新巷村、旺庄村;
北桥街道建设面积0.4万亩,涉及鹅东村、丰泾村。
(五)循环农业建设
1、推进水稻种植区生态拦截系统建设
在水稻种植区内,建设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系统覆盖面达75%。
2、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干湿分离
规模化养殖场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并通过省、市验收。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100%实现干湿分离,由专业公司处理后,制成有机肥。全区大型畜禽养殖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率要达到100%,实现健康养殖、零污染排放和标准化生产。
3、水产养殖实行循环水利用
在全区特种水产养殖区实施循环水养殖改造,通过对鱼池高标准建设,配备生物净化池和尾水处理池,对养殖用水和尾水进行氮、磷拦截,达到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一级排放标准。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水产规模养殖循环水利用面积占比达50%。
4、推进秸秆还田
大力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全面实施水稻秸秆留高茬还田技术及套播麦稻草覆盖技术,秸秆还田率达60%以上。
(六)生态建设
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增绿化面积4.5万亩。以湿地保护、公园建设、道路绿化、绿色水廊、村庄绿化为抓手,开展阳澄湖、漕湖和全区主要河道等滨水绿廊建设,提升各大专题花园建设水平。加强绿色通道建设,着力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大力开展生态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到2015年,全区绿化面积达到21.34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
(七)粮食安全
1、确保3000万公斤地方储备粮足额到位
建好本区粮食生产基地。落实3万亩永久性高产优质水稻区,保证每年提供1.5万吨左右的商品粮稻谷。落实好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水稻价外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将地产粮食作为政府应急调控市场的基本粮源。巩固苏北储备粮源基地。按照省粮食局苏北苏南粮食产销衔接、对口协作的分工,与盐城射阳县等地南北结对挂钩,通过与粮源基地的联系合作,确保地方储备粮任务足额到位。
2、建设2.5万吨级粮食储备库
建设一个2.5万吨级的,集粮食收购、仓储、加工、交易、应急成品粮油配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粮食储备库。
3、完善粮油批发市场功能
结合区粮食储备库建设,整合现有市场,提升粮食交易、配送功能,形成比较完整的集粮食收购、仓储、加工、交易、应急成品粮油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物流园。规范管理,实行准入制度,创建放心市场,打响市场品牌。
(八)食品安全
1、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力争达98%以上
(1)加强生产基地的监督检查。对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进行检查和执法监管。重点检查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质量检验制度、有无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保证农产品的可追溯性。
(2)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验。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检测合格率力争达98%以上。
(3)开展打假扶优相结合的整治活动。对生产基地技术规程执行差、产品质量不合格、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产品质量优、经营守法的生产企业和基地,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逐步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起食用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
2、生猪屠宰检疫检验率达100%
强化“瘦肉精”和莱克多巴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做好生猪宰前、宰中和宰后检疫,加强对屠宰检疫的监督管理,确保全区生猪屠宰检疫率100%。
3、规模养殖场畜禽防疫率达100%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产地检疫率达100%,产品检疫率达100%,奶牛良种覆盖率达100%。规范规模畜禽养殖免疫档案管理,确保全区规模养殖场畜禽防疫率100%。建立区级无害化处理场和病死畜禽处理场。建立健全村级防疫员队伍。
4、农业投入品、饲料添加剂控制率达100%
高度重视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扎实开展一系列农资打假护农行动,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坚决打击滥用农业投入品和饲料添加剂行为,确保全区农民用上放心农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九)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植保防治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提高区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应急能力。强化区、镇两级植保队伍,健全村级农技员队伍。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仿生物农药,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危害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建立及时有效的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应急扑灭体系,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完善农药监管体系。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等违禁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
2、加强种子质量监管
坚决查处无证生产和经营假劣种子等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建立不合格种子公告制度、不合格种子召回制度和种子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制度。搞好新品种推广与普及,不断提高良种的覆盖率。
3、完善农机市场服务体系
建立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服务体系,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构建以服务为手段,集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多元化农机服务机制。
4、健全农资销售服务体系
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开展配送、采购、技术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培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营销主体,构建集约化、系统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营销平台。大力培植农产品购销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力。
5、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
及时查处违法案件,结案率达100%。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深入开展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兽、渔)药的清查收缴行动。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放心农资店建设,构建农资销售网络,示范区内放心农资入户率达95%以上。全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率达85%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加大惠农强农支持力度
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加大投融资力度,鼓励农业担保、农业保险、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业务,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探索对两湖(太湖、阳澄湖)永久性生态区、永久性水稻种植区、永久性湿地保护区等实施生态补偿,实现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生物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产业兴园,使农业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重点打造10个千亩以上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发展高效设施现代农业,生产优质、高产、特色的农产品,加快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高科技、高效益的示范基地。推广运用温室大棚、防虫网、节水喷滴灌、微管增氧等设施,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实现增产增效。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产销合作社,提高组织化、规模化、多元化经营服务水平。加快培育科技型、创新型、示范型、外向型农业企业,打造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带动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培育一批购销经纪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四)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载体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同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攻关,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院士工作站,建设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相城科技园、市级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等为载体,引入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机制,把园区培育成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试验、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和科技孵化器。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载体建设,健全区、镇、村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站点设置和人员配备。
(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突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我区资源优势,立足主动、积极争取,积极向社会各界推荐农业投资项目,变传统招商为专业化、精准化招商,变“撒网招商”为“定向招商”,突出“招新引优”、“选商引智”,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和效率,招引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农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加强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促进农产品出口。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到资源有优势、市场有潜力的地区投资开发农业,外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外拓农产品销售市场。
(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水产、农机、植保、畜牧、林业等人才队伍建设。适当增加人员,招收一批理论基础好、知识新、充满活力的高校毕业生,改善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在岗人员专业技能。加强技术交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培训工作。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以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致福工程培训等形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民职业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中心,不断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培训模式。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