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开发区、高铁新城、度假区管委会,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办、局,各直属事业单位(公司),各垂直管理部门:
《相城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六日
相城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抓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合作开发区和高铁新城机遇,增创后发优势,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新城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持,依据《相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编制相城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全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认真贯彻“创新、产业化”科技方针,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吸纳能力,科技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展现状:
1.涌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全区拥有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09家。
2.认定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全区拥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9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35只。
3.实施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740项。
4.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五年内,共申请专利9182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72项,实用新型专利1473项,外观设计专利7037项;已授权4821项,其中发明专利172项,实用新型专利1036项,外观设计专利3613项;通过江苏省知识产权区域示范工作验收,每万人年均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分别为131和69项。
5.建立了初具规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中科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特种水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科技合作。
6.开展了科普宣传活动。紧紧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成科普活动站82个,科普画廊181个;建有各级科普文明(示范)镇(街道)、社区13个,各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申报苏州市“双杯奖”14项;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00多期,受训4万多人次。每年开展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等重点科普活动,设立科普一条街10余次,发放资料近11万份;成功地创建了全国科普示范区。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我区具备一定的科技优势,初步集聚了以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精细化工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和产品群;涌现了以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了以阳澄湖特种名优水产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开拓了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产学研联合为平台的创新途径;形成了以建立开发区、引进外资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管理的理念。
(二)存在问题:
1.高新技术比重不高。全区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9家,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0.52%;2010年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7.8%,低于苏州市34.2%的平均水平。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区多数民营企业以配套加工业务为主,生产自主品牌、最终产品的少,科技意识较为薄弱,全区仅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7家。2010年度,区内8000多家工业企业中,只有132家企业和个人申报专利。
3.全社会科技投入不多。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7%;2010年区财政科技投入6215万元,占当年财政实际支出2.1%,低于周边市(区)的水平。
4.科技人才不足。目前,我区人才质量有待提升,人才结构有待优化。截止2010年底,我区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及以上)数量仅占当年人才总量的1%,全区现有高级职称人才1892人,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具有领先技术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具备战略眼光,熟悉企业发展趋势和国际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尤其缺乏;高层次研发人员和技能人员的短缺,制约了我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区三城”、“一核四城”建设的总定位,按照“提振精气神、抢抓新机遇、奋力求突破”工作总要求,以园区合作开发区和高铁新城建设为契机,以突出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围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等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做强科技服务业,全力打造人才、创新、产业三大高地,以扎实有效的措施落实各项科技政策,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切实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综合竞争优势,全区科技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相城区后发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将科技人才工作贯穿科技创新各个环节,强化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营造环境,优化机制,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及应用人才,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2.企业主体原则。企业是科技发展的主力军,是科技生产力的具体实现者,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和运用,科技水平的提高,都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
3.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科技发展。
4.可持续发展原则。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优势产业自主科技的研发和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同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产学研联合,加速成果转化。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先进科技和先进管理经验。
6.突出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原则。合理分配我区有限的科技资源,重点提高我区已初具规模的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等产业科技水平。
(三)主要目标: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1.“十二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基本建立三大技术创新体系,即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体系;以开发区、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科技创业园(科技孵化器)为主的创新载体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为主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3.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注重转型升级,不断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建成科技创业园和企业孵化器10个,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80项,建立和完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15家,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0家,高新技术产品总数超300只,培育重点民营科技企业200家。专利申请量年增幅20%,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到500件。
4.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3%左右,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超过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分别提高到1.5%、3%以上。
5.科技人才不断满足发展需求,基本形成人才支撑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能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一批发展高新技术的带头人。“十二五”期间,全区引进和培养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重点支持30名;人才资源总量8.3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4100人,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68人。
6.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增强科技意识,科学技术普及水平、全民科学素养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三、重点任务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的战略,全面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实施科技振兴六大工程。
(一)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
1.加大科技载体建设。以开发区科技创业园为龙头,鼓励与引导镇(街道、区)建立科技创业园(科技孵化器)。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从2011年起,确保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区财政支出的比例;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左右。
3.推进产学研结合。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引进、消化和吸收,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层次,积极探索和推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及组织形式。加强与“两院两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科技合作,支持和鼓励推荐一个买球app: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互利合作,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加强技术创新载体建设。
(二)高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推进工程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以现有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为依托,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
1.着重培育三大特色产业基地。一是培植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的载体基础,逐步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体提升汽车零部件设计、开发、创新能力。二是培植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以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为龙头,着力打造具有江南吴文化气息的创意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以工业设计、动漫游戏、数字文化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三是培植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阳澄湖农业科技园为主体,着力打造以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等具有地方名特优特色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集遗传基因、品种培育、苗种繁殖、种植(养殖)、饲料研发与生产、农产品深精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2.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苏州市政府确定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集成电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根据相城区实际,重点发展和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同时,借助同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开发园区的机遇,积极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和层次。
(1)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如苏州华铜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铜铝复合排、苏州新颖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PCM、PET彩钢板等);纤维新材料(如江南高纤的差别化短纤等);建筑新材料(如苏州永盛防火材料有限公司的新型防火墙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如苏州湘园特种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聚氨酯橡胶硫化剂等);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材料;陶瓷新材料;其它新型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如苏州市申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汽车尾气后处理器、苏州万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的轿车轻量化新型门板、新款轿车内饰总成等);智能制造装备(如艾尔发(苏州)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机械手臂、苏州珈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LV系列高速立式加工中心、DMN高速钻铣加工中心等);船舶与海洋工程(如苏州道森压力控制有限公司的深海油井采油设备等);大型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如博能传动(苏州)有限公司的大型变速箱传动设备等);重点培育:航空航天材料和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
(3)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产业(如苏州市吴通通讯器材有限公司的电子通讯器材、苏州易德龙电器有限公司的移动硬盘等);重点培育:智能电网产业。
(4)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化学制药(如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青霉素原药、头孢、冻干粉针剂等);医疗器械(如苏州市冯氏实验动物设备有限公司的动物笼具实验设备、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便携式采血针等);医用材料(如苏州艾旺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医用纺织品等);重点培育: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产品。
(三)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工程
1.加强宣传。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分类型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注重培育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风尚。
2.加大培育。进一步突出知识产权的培育与保护,对专利申请和授权实行政府资助,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及科技人员依法取得知识产权,不断增加原创性的知识产权总量,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化发展。争创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区。
3.加强执法。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冒充行为,及时处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公正合理地解决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对境内外投资者、合作者提供有效保护。
(四)绿色农业科技进步工程
1.依靠科学进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推进绿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加绿色农业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相城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兴建生态农业、生态休闲、生态科普、生态农庄和生态保护林等功能区,将“示范区”建设成为集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产供贸为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特色区。巩固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开发引进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攻克从孵化、种苗繁殖到大面积养殖成套技术。大力保护与开发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种质资源,保护好阳澄湖大闸蟹地方特色品牌。
2.加快对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强对出口目标国家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提高我区特色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主动参与世界范围内重大农业科技研究,加强与国际农业研究组织和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农业骨干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实用技术和产品输出;引导农业科教单位面向目标市场国家开展技术创新,形成一批能够占领国外市场和具有经济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
(五)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工程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人才素质,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加紧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办好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培训班,提高科技人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拔尖、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科技骨干队伍。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培养人才的途径方式,培养推荐一个买球app:的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委托代培、定向培训以及共建实习基地,努力满足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继续加强科技分管领导的配备选拔和管理工作。
(六)公众科学素养教育工程
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任务,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创建下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区,每年新建科普教育基地3家,科普进社区达90%以上,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50次。
1.加大科普宣教力度。围绕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和提高科技素质,大力开展科普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工地等活动。健全各级科协组织,发挥科技团体的作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继续开展科技特色学校建设,启迪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加强中小学生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反对迷信,崇尚科学,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2.推进科普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网站和科普画廊建设。鼓励科普设施和项目的多元化投资和多层次所有制,促使科普事业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开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系列讲座、科普咨询、技能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推进科普事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强化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将加强科技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列为责任制考核的重点,切实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推进科技发展,加速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统筹规划、协调配合、综合集成”的要求,积极做好科技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形成部门联动,共同推进科技进步运作机制。按照“营造环境、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示范引导”的工作思路,加强和改善科技管理工作,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加大政府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1.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资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分别提高到1.5%、3%以上。
2.保证政府科技投入。“十二五”期间,切实保障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例。政府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政府引导性科技计划、政府各类科技基金及重点支持项目的拨款、贷款贴息、补助等,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的投入,加强对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种子金”作用。
3.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建立“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探索建立科技金融模式,搭建政府、高校和产业合作互动平台,形成以政府引导,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在内的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改制上市进程,支持各地建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鼓励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机构、科技租赁公司等金融专营机构。组建科技金融服务联盟,加强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吸引民间风险资金和创投机构的集聚,进一步扩大我区科技创业与风险投资规模。在高铁新城和苏州工业园——相城合作经济开发区内规划建设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改进服务模式,创新投入方式和金融产品,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股权质押贷款、银证合作和投贷联动等产品。
4.实施科技创新振兴工程。围绕创新转型战略,重点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工程、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培育工程、科技惠民惠农双拾工程以及科技金融结合工程等六大工程,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和新兴产业产值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提高到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到500件,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内创新创业环境优越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效率效益高、创新辐射面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区。
(三)完善政策法规,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围绕科技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以营造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机制为目标,研究制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风险投资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高素质人才、促进科技兴贸、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改革分配制度等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环境。
2.加强对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切实落实国家、省、市颁布的推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执行监督,把落实科技发展政策法规列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年度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切实发挥现有政策法规的效力。
3.进一步加强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努力形成全区上下一致,多层次协调运行的知识产权产权管理体制。建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专利申请费用资助制度和优秀专利实施项目和重点专利企业的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大专利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假冒专利行为和专利违法行为,调处各类专利纠纷。鼓励将专利等知识产权作股参于投资和分配。
4.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构筑人才高地,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对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要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奖。全面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积极试行股权、期权等产权激励制度,充分保证知识资本持有者的合法权益,推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5.继续落实和推进以“两院两校”为重点、面向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类、各层次人才的需求,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和产学研基地,加大科技成果与人才的引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6.大力开展境外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升我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办好苏州国际创业周等国际人才交流活动,加快引进海内外人才、技术、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四)加强科普工作和科技创新宣传,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1.加强科技创新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市民的科技文化素养,培育一种创业文化,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氛围。大力宣传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意识。
2.加大科普设施和科普阵地的建设力度。新建一批科普场所和科普教育基地,增设科普画廊,新建科技主题公园等,加强各镇(街道、区)和社区相应的科普设施与科普阵地建设。完善科普网络建设。
3.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继续办好每年一次的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围绕科普主题,集中科普资源,高强度、高密集度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组织基层学会、协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普讲座,配合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入街道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深入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
4.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业前、业中岗位技能培训,开展失地农民受业技能培训,开展新型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科学技能。
(五)完善科技创新规划布局
1.促进开发区功能提升。以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合作经济开发区为契机,主动融入与苏州工业园区合建工业园的工作中,推进相城经济开发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二次创业”,实现开放优势和创新优势的有机结合,高标准培育新兴产业、科技研发、金融支撑等特色功能,加快从形态开发向自主创新、特色开发、功能提升、结构优化转变,相城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2.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科学规划全区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坚持特色产业集聚区与科技创业园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吸引高校科教资源进入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融入建设高铁新城科学城,将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发展福地、市场阵地、科技高地和人才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