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个买球app

欢迎来到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 | 用户登录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当前位置: 推荐一个买球app: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统计数据

2011年苏州市相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发布日期: 2012-03-25 00:00 访问量:字体: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积极应对挑战、主动破解难题,坚定不移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实现了 “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综合经济
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7%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用于社会保障、就业、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37.5%
农林牧渔业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42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14.5%。粮油作物种植面积5.03万亩,常年蔬菜面积1.14万亩。新增千亩以上农业园区2个,新增现代农业示范区面积1.3万亩,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49万亩,新增度假区清水村、莲花村市级蔬菜基地2个。水产养殖面积13万亩,较上年增加0.55万亩。全年水产品生产量2.8万吨。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89%,肉禽、蛋禽规模养殖比重均达90%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100%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1个。
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土方建设164.9万方,加高加固圩堤18.1公里,疏浚河道73条、61.6公里,绿化河道84.5公里,更新改造和修理“三闸”30座、排涝站21座、灌溉站8座,拆坝44处,建桥14座,改造束水河段2公里,消灭断头河、浜9.5公里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
城乡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新增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4个。深化农村“三大合作”改革,规范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社运行管理,逐步提高股份分红水平,全区累计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村均可支配收入达719万元,比上年增长18.9%
    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品产量
比上年±%
粮食
22564
-11.5
油菜籽
387
   -45.7
蔬菜、瓜果
51610
40.6
生猪出栏数
万头
14.58
6.7
生猪存栏数
万头
6.47
-8.9
水产品
28000
4.6
奶类产量
21594
1.6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230.2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3.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1%16.0%。全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工业产值286.87亿元,增长19.7%“三资”企业工业产值352.28亿元增长12.0%。重工业产值541.05亿元,轻工业产值292.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12.1%
优势产业稳步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塑料制品业六大行业实现产值530.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3.6%
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33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9.7%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2.01亿元,比上年增长9.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6%
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增加,经营难度加大,经济效益稳中有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利税总额47.05亿元,下降2.5%其中利润总额28.55亿元,下降9.1%产品销售率达到96.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品产量
比上年±%
1996
   12.1
印染布
7084
6.3
 
1334
-0.7
纸制品
77568
9.8
化学纤维
万吨
89.9
5.4
塑料制品
万吨
3.9
-9.8
水泥
万吨
79.2
-1.2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149.8
29.9
钢化玻璃
立方米
29.9
13.2
 
万吨
49.8
15.3
 
万吨
4.8
-15.4
日用不锈钢制品
6012
28.7
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
千米
42000
-15.7
家用电风扇
万台
80
-7.0
家用吸尘器
万台
748.3
-13.5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34.4
20.5
# 火力发电量
亿千瓦时
134.4
20.5
建筑业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1.38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15.84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427.0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3.2%1.8%。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交通运输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优化公共出行提升交通运输效能。新建主干道路51公里太东路、硕放机场连接线、沈周复线延伸段等公路全线通车,轨道交通2号、4号线、S227分流线改造等上级重点工程配合协调工作顺利推进。全区国省干线优良路率保持100%县道优良路率97.3%乡道好路率82.5%村道好路率70.4%
国内贸易
结合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贸网络进一步健全,特色商贸区和商贸聚集区加速发展,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批发零售业1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住宿餐饮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增长17.0%;金银珠宝类增长16.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9.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2%;日用品类增长15.9%;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5.2%;家电和音响器材类增长19.9%;通讯器材类增长18.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7.3%。年末全7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132.80亿元,增长16.3%
金融业
全区金融机构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管理与服务力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92.61亿元和550.5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91.23亿元和79.51亿元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273.97亿元中长期贷款272.14亿元。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成效逐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住房供应结构得到优化。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5.25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12.3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3%;商品房施工面积592.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6%;竣工面积40.7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7.2%。商品房销售面积61.26万平方米,下降3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7.92万平方米,下降12.9%
旅游业
初步打响了“阳澄湖生态休闲美食游”、“四季看花游”、“珠宝购物游 ”、“乡村休闲体验游”四大旅游品牌,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18.83万人次,同比增长24.7%,旅游总收入达到44.54亿元,同比增长20.0%。阳澄湖度假区成功创建为苏州市级旅游度假区。莲花岛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区)。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苏州美食节”、“2011中国苏州·渭塘珠宝节”、“2011苏州相城阳澄湖旅游节”和5·19首个中国旅游日相城主题活动等系列活动。
创新转型
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发展活力。金融创新成效显著。新开办黄桥永信、北桥永诚2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新增上市公司1家,年末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家,重点拟上市企业9家,正在接受省证监局辅导的2家,正在省证监局辅导备案的1家,上市后备企业20余家。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我区和工业园区合作共建经济开发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品味建设、高标准管理”要求,迅速启动开发建设。深化“三个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质态不断提升,民营资本开始投向新兴产业。全区新登记私营企业2244家,年末实有12828家;新登记私营企业注册资本62.3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452.59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043户,年末实有30635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4.56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17.92亿元。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7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0.3%,实现工业总产值4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5%。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50.90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4.8%
开放型经济
受国际经济复杂环境影响,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增速有所回落。区完成进出口总额39.19亿美元其中出口26.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13.9%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为48.751.3,一般贸易占比逐步接近加工贸易,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规模稳定,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16亿美元,比上年增11.8%,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31.3%占全实际利用外资比重50.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1891美元,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家,接包合同额为935万美元,离岸执行额124万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
加强产业投资引导,狠抓重大投资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注重民生项目投入,投资在高平台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5.32亿元,增长25.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15亿元,比上年增长41.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5.7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6.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全社会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24.05亿元,下降31.7%三资企业投资38.62亿元增长102.3%
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全区新兴产业投资4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4%,占全区工业投资的比重达37.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1.7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7.2%。公共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卫生、社会福利业等民生改善类投资增幅保持在22%以上。重大投资项目有力推进5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和1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完成投资15.90亿元,比上年增长410.3%
基础设施建设
京沪高铁苏州北站枢纽建成启用。中环百汇广场、百购商业广场等城区功能配套项目加快推进。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座,建设污水管网70公里。元和塘以西8条电力通道建设基本完成。完成了中心商贸城西岛二期景观、三角嘴湿地公园、花卉植物园等景观亮化工程。全区林木覆盖率达20.1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6%,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区。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投入加大,服务功能有效提升。新辟公交线路2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9条,建设农村候车亭20只。新建一座公厕和两个环卫工人作息点,购置了一批新型冲道车、扫地车、快速三轮保洁车、四轮六桶转运车,在城区主次干道和公交候车亭新添置各类果壳箱、垃圾桶800多只。全区现有出租车496辆,公众出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继续加强“三小车”、“黑车”的整治工作,共查处交通运输违法案件716起。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全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96.21。地表水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太湖流域2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空气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34天。生态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新增3个省级生态村,累计达20个。
节能减排有效推进。实施污染减排项目7个,淘汰化工企业18家,关闭落后小企业28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完成16家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6家。
科技事业
初步形成相城科技创业园、脱颖科技创业园、太平文创园及元联科技园等科技孵化载体,科技创业载体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省高新技术产品75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和研究生工作站3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相城科创园获省级认定,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取得突破。
人才建设
积极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大创新型人才、紧缺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形成了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共引进高层次创业团队10个,市姑苏“领军”人才2名和相城科技领军人才8名。“科技镇长团”工作深入开展,“企业科技行活动成效明显。成功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相城分会场活动。我区获得市人才科技工作创新进步奖。
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公办幼儿园全面达到省市级优质标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和高中段省优质学校全覆盖,相城中等专业学校通过省中等职业学校四星级验收。全区中考总分合格率达88.9%,比去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高考本科录取率达63.29%,比去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
文体事业
积极推进文体事业发展,开展了“巡回演出”、“广场文化”、“主题节庆”三大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成功协办第七届城市运动会自行车赛和全国跆拳道比赛。苏州砖雕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文明健康娱乐、营造绿色网吧”为主题,提高全区84家网吧业主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和上网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以“全民健身、你我同行”等系列活动为契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为抓手,全力营造出全民健身氛围,积极办好全民健身日、假日体育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卫生事业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医药卫生惠民实事工程,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相城人民医院二期、区第二人民医院、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在全市率先成立“人口文化书场”和“生育关怀爱心超市”。加强妇幼保健,对高危孕产妇、体弱儿进行重点管理,管理率达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58‰,婴儿死亡率为4.19‰。巩固和发展创卫成果,黄埭镇通过省级卫生镇验收,建成省级卫生村8个。
社会文明建设
以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和苏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示范城区创建为契机,以建立文明城市长效机制为目标,凝心聚力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与苏州大学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合作对10个板块进行了5次第三方测评。建立文明创建“四支专业队伍”,即定岗定职志愿者队伍、公安特勤志愿执勤队伍、民兵志愿执勤队伍、应急小分队队伍共480人。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人口与就业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人口素质步提高。年末户籍总人口38.16万人户籍人口出生3584人,出生率为9.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3
公共就业服务不断优化,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出台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启动实施充分就业新三年工程,累计举办招聘专场83期,提供岗位83843个,新增就业31085,其中解决本地失业、失地(失水)劳动力实现就业229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社会保障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稳步推进全区城镇五项保险参保单位7133家,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129万人(次)。其中,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总人数31.45万人,企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6万人、15.5万人、18.1万人、11.1万人、9.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22.57万人,参保率达99%以上。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学生医疗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结付比例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
完善收入增长机制,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断拓宽富民途径,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81.93亿元,比年29.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11元,比上年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17033比上年增长17.4%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55.4%4.4%7.1%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及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建安置房项目79个,在建面积357.16万平方米。完成竣工交付的安置房项目15个,面积60.85万平方米。落实经济适用房100套,公共租赁用房1500套,限价商品房500套,落实保障资金4.53亿元。人防工程新开工7.76万平方米, 竣工6.3万平方米。收集整理城建档案项目136个,入库归档城建档案8971卷。完成白蚁防治施工项目432个,面积491.7万平方米
市场物价
受输入性通胀和结构性通胀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5.1%,八大类消费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及通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4.6%1.6%4.0%2.8%2.9%0.6% 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2.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
 
2011
201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5.1
103.4
1.食 
114.6
106.0
      # 
109.8
114.3
        
107.5
105.4
       肉禽及其制品
118.2
100.8
      
115.4
108.5
       水产品
112.6
116.5
      
99.8
109.0
2.烟酒及用品
101.6
102.0
3.衣 
104.0
98.1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2.8
101.9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9
105.3
6.交通和通信
100.6
101.1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7.2
101.0
8.居 
103.1
103.7

 

过去的一年,相城区在推进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也比较突出,主要是产业发展层次相对偏低,经济转型的步伐还要加快,资源、环境和资金等要素制约明显,破解发展瓶颈难度加大,城市功能品位尚需提高,农村环境面貌还需改善等等。
我们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提振精气神,抢抓新机遇,奋力求突破”的工作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相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分享
打印页面|关闭页面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