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鼓实劲、谋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总体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定向好,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为后发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8.26亿元,较上年增长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超过7.9万元。
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8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各项税收收入58.09亿元,增长8.0%;税收收入占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8.2%。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0.66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教育支出8.4亿元,减少6.2%;科学技术支出1.66亿元,减少1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1亿元,减少11.5%。全区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27.8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4.9%。
经济结构转变升级加速。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72.94亿元,增长10.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1%。
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0310户。年末私营个体登记注册户数为 6.1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84万户,个体工商户4.30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3.7%,15.0 %和13.2%。年末私营个体注册资金68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全区民营企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6.5%,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9.4%。
二、农业生产与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7亿元,比上年增长6.8% 。全年粮食总产量2.34万吨,比上年下降4.3%,其中夏粮总产量0.66万吨,下降2.9%;秋粮总产量1.68万吨,下降4.8%。全区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劳务合作社27家,协会8家,村均稳定性收入1015万元,较上年增长4.6%。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监测评价综合得分列全国第9名,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苏州市“十大”农业园区。全区新增千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基地)1个,新增现代农业园区(基地)面积10000亩,完成投资5000余万元。“四个百万亩”相城片区完成落地上图任务,新增水稻落地面积5000亩(已建成基础设施),完成年度落地任务的100%以上。全年出栏生猪7.28万头、家禽23.66万羽、禽蛋801吨、牛奶1.59万吨,丰富市场供应。水产养殖总产量2.64万吨,总交易量0.38万吨,交易额达1.85亿元。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2个。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6%。
农村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163万方,疏浚整治各级河道 69条、71.5公里、142万方,圩堤加高加固15公里、11万方;新改建圩区三闸30座,排涝站16座,灌溉站5座,护岸、挡墙5.3公里;衬砌沟渠1.6公里;拆坝26处,建桥、涵8座,消灭断头河浜3.8公里,河道、堤防绿化28公里。
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全区完成34个农村集中居住点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受益2500户。新建生活垃圾中转站1座。完成20条农村黑臭河道治理。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工业经济努力克服经济环境疲软、市场需求变化、生产成本上扬等消极影响,积极调整结构,保持了工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30.1亿元,较上年增长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1.9亿元,较上年增长8.6%。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私营工业产值418.1亿元,增长21.9%;“三资”企业工业产值347.8亿元,增长0.4%。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品产量 |
比上年±% |
光电子器件 |
万只 |
18765 |
5.6 |
化学纤维 |
吨 |
854340 |
0.4 |
家用吸尘器 |
万台 |
1410.3 |
18.1 |
家用电风扇 |
万台 |
87.5 |
13.6 |
印染布 |
万米 |
12216 |
-2.5 |
服装 |
万件 |
1813 |
-6.0 |
纸制品 |
吨 |
149161 |
7.7 |
水泥 |
吨 |
584976 |
-30.3 |
电子元件 |
万只 |
275517 |
-12.5 |
铜材 |
吨 |
5163 |
-10.5 |
塑料制品 |
吨 |
304004 |
1.0 |
商品混凝土 |
立方米 |
3335584 |
12.4 |
钢材 |
吨 |
435439 |
-1.9 |
铝材 |
吨 |
66903 |
2.9 |
日用不锈钢制品 |
吨 |
6546 |
13.1 |
发电量 |
万千瓦时 |
1366299 |
-6.0 |
其中:火力发电量 |
万千瓦时 |
1366299 |
-6.0 |
重点行业支撑明显。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六大行业实现产值640.4亿元,较上年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3.9%。
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显著。规模以上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1%。
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2.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利税总额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利润总额46.5亿元,增长15.8%;工业产销率达到99.0%,产销衔接良好。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4.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262.7亿元,增长9.5%。竣工产值162.5亿元,增长4.6%,竣工率达61.4%。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246.9万平方米,下降6.0%,其中新开工面积294.7万平方米,下降41.7%。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63家,实现利税6.6亿元,比上年下降12%。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9.8万元/人,比上年上涨2.1%。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59.6亿元,比上年下降2.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提质增量。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20.9亿元,增长56.5%;私营个体投资213.8亿元,下降0.9%。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0亿元,下降22.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2.5亿元,下降8.9%,其中工业投资151.1亿元,下降8.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05.8亿元,增长38%,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6.4%。全区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年新开工项目765个,比上年增长20.9%。
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市场运行平稳,供需结构有序调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69.7亿元,比上年增长63.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7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2%;商品房施工面积762.9万平方米,增长26.9%;竣工面积9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4.7%。商品房销售面积9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4万平方米,增长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58.3亿元,增长13.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7.2亿元,增长15.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68.8亿元,增长12.9%;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6.7亿元,增长22.8%。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32.2%;家具类零售额增长8.9%;金银珠宝零售额增长12.4%;日用品零售额下降4.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下降1.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增长0.6%;汽车零售额增长3.6%;石油及制品零售额下降2.2%。
旅游业较快发展。积极发展智慧旅游、特色旅游,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品质。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63.67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22.6万人次,同比增长5.4%。
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北桥灵峰牧谷农场项目建成试营业;御窑金砖博物馆项目完成土建;太平旺巷乡村旅游项目正在深化规划设计方案。完成了莲花岛(中西舍)、清水村潘家浜“美丽村庄”建设,打造了莲花岛智慧旅游平台、特色渔家乐等。完成荷塘月色湿地公园、中国珍珠宝石城、盛泽湖月季园等3A级景区复核工作。旅游活动推陈出新,举办了荷花生日旅游主题活动、“荷塘月色醉相城爱意浓”、阳澄湖旅游节等活动。
六、开放型经济
进出口贸易稳量提质。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3.21亿美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总额29.86亿美元,同比增长7.3%;进口总额13.35亿美元,同比下降15.2%。
受国际经济恢复缓慢的影响,外资使用后劲不足。全年注册外资2.43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到帐外资1.81亿美元,同比下降39.6%。新批外资项目8个,仅为去年的1/3。
“走出去”战略运行总体趋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5家,中方协议投资0.20亿美元。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26家,中方境外投资额1.13亿美元,其中11个项目总投资超500万美元,分布于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带动国内企业产品的外贸出口。
开发区经济转型提速。相城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更名为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紧扣合作区产业定位,主动对接园区,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项目36个,其中外资项目5个,累计注册外资5624万美元,总投资1.62亿美元,世界500强2个落户苏相合作区。澄阳产业园加快推进企业“退二进三”,签约企业5家,退出土地189.35亩。开发区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开发区管委会区域性博士后工作站成功获批国家级,增设6家分站企业。
七、交通运输
交通基础设施及配套加快建设。全年道路新建、续建项目累计50个。相城大道综合改造(辅道工程)、润元路改造、市医疗中心配套道路康元路东延、及相城大道城市家具中的移动树池等22个项目已完工,完成道路建设里程32.83公里。完成了苏虞线渭塘段护岸维修工程590米、干线航道清障扫床62.87公里。对黄桥线航道严重碍航段20米驳岸进行维修。完成公交场站亭投资1010.6万元。加快公交车辆结构更新,新能源车占比达48%,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3条,打造低碳绿色交通。
八 、金融
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有效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5.90亿元,比年初增长6.3%;企业存款610.64亿元,增长3.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844.68亿元,比年初增加77.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27.27亿元,比年初增加13.4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13.94亿元,比年初增加69.34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人才科技驱动加强。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年共有3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项目,19项列入省级科技项目(其中:道森钻采的基于压裂技术的页岩气开采用高性能井口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江源精密的大型多功能高精镗铣加工中心及关键功能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83项列入市级科技项目。苏州金宏气体股份有限公司的7N电子级超纯氨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5.3%。 全区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32家,累计135家;新增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全区累计24家;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4家,全区累计21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家,全区累计12家。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活动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速企业自主创新步伐。
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4873件和207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34件,同比增长44.2%;授权发明专利176件,同比增长64.5%。
大力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年新增博士后站点9家,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0名。全区新增省“双创计划”人才2人,累计6人;新增市“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人才6人,累计17人;新增“海鸥计划”外国专家4人,成功申领省海外人才居住证4人;首次开展“阳澄湖科技领军人才”的申报工作,共立项17人。
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得到强化。年末全区有独立建制公办中小学27所,其中小学14所、初中9所、完中1所、高中2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50857人。中心建制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14128人。全区在编教职工4412人,专任教师4121人。2014年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本二以上达线598人,达线率44.96%,同比增长近8个百分点。中考总分合格率达91.34%,优秀率达33.79%。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进一步吻合地方产业,计算机应用、会计等2个专业被认定为省品牌专业。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惠民品牌,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共开放11家文体教育服务中心和12家图书分馆。启动首批“活力广场”规范化建设,评出优秀“活力广场”5个,先进“活力广场”4个。举办歌舞专场、滑稽戏专场、戏曲专场、综艺专场等52场巡演活动,全年为公众送戏216场,送电影1528场,书场演出4993场。现有农家书屋101个,实现了农家书屋在行政村的全覆盖。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打造软实力。全区共建成私立博物馆2个、公立博物馆4个。苏州御窑砖瓦厂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现已建成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新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人,新增5个项目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全面推进,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全区共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00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5平方米以上。新增徐图港景观带开发区段、元和街道段健身步道等6条14.7公里,更新和新增了33套全民健身路径。积极实施“三进工程”,全年开设各类讲座、技能培训40余次,受益人群达6000多人次。业余选手参加体育竞赛成果喜人,荣获亚洲赛事1银,全国赛事1金、1银,市级赛事2金、10银、2铜。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妇幼保健机构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36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79人,其中医生989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1.8%、20.5%和16.5%。本年新增注册医生52人,变更医师93人。完善健康服务团队管理,共建立全科服务团队70个,设立全科医生工作室18个。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28359户、75961人,签约率已超30%。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72.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00158人,比上年增加7321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2.53‰,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5.83‰。人口规模相对稳定。
全区提供各类就业岗位8.5万个,开发公益性岗位711个,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30个,本地失业、失地(失水)劳动力再就业60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2.09%。全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6%。全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近万人。
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参保单位9021家,各类社会保险缴费人数达到141 万(人次)。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16.79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8.56万人,城镇职工失业、工伤、生育参保缴费人数分别为15.87万人、16.06万人和18.35万人。年末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人数26.59万人,征地保障人数32.06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均普调超16%以上,受益人数超过4.1万。征地保养金从每月680元调整为750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5家,床位总数2840张,新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家、老年人助餐点6个。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3张,“居家福”智慧养老院信息服务对象增至3700人。全年社会救助支出6974万元。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11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379元,分别增长8.9%和9.8%。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保持良好。
城镇居民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表:
组别 |
各组所占比重(%) |
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低收入 |
20.7 |
24923 |
中低收入 |
21.3 |
33422 |
中等收入 |
20.0 |
40879 |
中高收入 |
19.0 |
49265 |
高收入 |
19.0 |
82509 |
市场物价
市场价格相对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去年基本持平。八大类消费价格“六升二降”。烟酒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5%、3.7%、2.1%、0.5%、1.1%和0.4%;食品类、交通及通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1.6%、0.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
类 别 |
2014年 |
2013年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2.1 |
102.1 |
1.食 品 |
102.5 |
104.2 |
#粮 食 |
104.8 |
103.4 |
油 脂 |
86.7 |
100.6 |
肉禽及其制品 |
99.6 |
103.4 |
蛋 |
107.8 |
103.6 |
水产品 |
101.4 |
106.3 |
菜 |
101.2 |
104.1 |
2.烟酒 |
100.3 |
98.8 |
3.衣 着 |
105.0 |
101.3 |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3.8 |
101.7 |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101.2 |
100.7 |
6.交通和通信 |
98.9 |
99.6 |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101.6 |
100.5 |
8.居 住 |
102.6 |
102.2 |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02亿元,增长42.9%。开发区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人才公寓(集宿楼二期)16.6万㎡主体已全部封顶,徐图港景观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以黄埭和渭塘镇为示范的美丽镇村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完成实施4.1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改造工程;城市地下管线集约化建设继续加强,推进蠡口实验小学建设地块、黄蠡路、老苏虞张公路城区段等重点项目的管线迁建工作;加强隐患桥梁整治,对全区41座隐患桥梁落实安保措施,完成20座桥梁的隐患整改;路网框架全面搭建,全年道路新建、续建项目累计50个;教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配套功能日益完善,元和学校、太平实验小学(幼儿园)、南师大苏州高铁实验学校和黄埭中学建设全面推进。
公用事业
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4号线正在推进施工。新增26辆小型柴油空调车、58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空调车,受理9家企业提前退运的66辆“黄标车”,淘汰相城公交68辆老旧车辆。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3条,增设站点线路11条,施工调整线路7条,恢复线路14条,新辟公交线路3条,并对12条公交线路实行了增班延时,方便市民出行。
新建污水配套管网50公里,新建3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启动渭塘污水厂三期扩建项目(2万吨/日)。
全年全社会用电5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0%;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91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9.7%。
十三、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环境保护
全区小康环境综合指数为90.55。加强大气污染和灰霾天气监测,按AQI标准统计,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比例达66.2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两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地表水综合达标率91.9%。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全区2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55亿元,其中7个重点项目列入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全区落实生态林地面积8.4万亩,目前林木覆盖率20.6%;全区新增绿化面积2510亩,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5.9%。
节能降耗
全年已完成20余项节能技改项目,实现节能1.2万吨标煤;对16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节能监察;14家企业已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19家企业取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证书;苏州市能效之星企业和苏州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分别新增2家。全年工业用电量 36.79亿千瓦时,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84.5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6 %;其中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种为:原煤576.55 万吨,下降4.8 %;天然气 4.26亿立方米,下降18.1%;电力 29.61亿千瓦时,下降1.8 %
全年主要污染物实现减排,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61.8吨、18.9吨、465.5吨和4074吨。重点污染项目减排完成率达100%。
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经济稳定增长,产业提档升级,民生保障完善,成绩来之不易,但也面临了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加快解决。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动权,进一步明确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开拓进取,狠抓落实,以改革精神和务实举措推动我区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相城区“后发崛起”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