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激发新动力、努力增创新优势,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8.3万元。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1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税收收入62.6亿元,增长7.8%,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9.4%。四大主体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完成税收42.4亿元,增长10.5%,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67.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6.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43.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占GDP比重达48.9%,比“十一五”末提高7.4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64.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5.2%,比“十一五”末提高8.2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全年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10664户,比上年增长2.4%,其中新增私营企业3230户,增长0.5%;个体工商户7310户,增长4.4%。全年新增注册资本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03.2亿元,增长23.1%;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6.5亿元,增长8.8%。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全年粮食总产量25701吨,比上年增长9.7%,其中夏粮产量7393吨,增长11.2%;秋粮产量18308吨,增长9.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556吨,下降18.4%;禽蛋产量561吨,下降30.0%;水产品产量25630吨,下降3.0%。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全年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各5000亩。年末设施农(渔)业面积4.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10.8万亩。年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达89只。新增农业产品省著名商标1个,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为首批省“智能农业”示范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保持全国前列。
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提质。全区已成立了11家联合公司和3家富民合作社。涉及全区 8.3万户农户,占全区总村(涉农社区)数的96.0%。镇村集体资产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镇级总资产245.9亿元,村级总资产74.8亿元。全区核实的具有实物形态的镇级经营性资产13.1亿元,村级16.0亿元。具有实物形态的镇级非经营性资产43.4亿元,村级12.3亿元。镇级资源性资产1.4万亩,村级16.8万亩。全年实现村级稳定性收入10.1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1072万元,比上年增长5.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7.0亿元,比上年下降1.8%。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49.2亿元,下降5.1%;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产值347.7亿元,下降3.8%;股份制工业产值618.8亿元,下降0.4%。大型工业企业产值360.8亿元,比上年下降0.9%;中小微工业企业产值676.3亿元,比上年下降2.3%。百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
主导行业稳定发展。电子、化纤、电气、金属制品、橡胶塑料、汽车、电力、非金属、通用设备、化学原料等十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817.1亿元,比上年下降1.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8.8%,其中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2%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50.7亿元,增速与同期持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8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引领增长。全区实现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542.6亿元,比上年增长0.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2.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成为新先导产业,其中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22.3%、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19.7%、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9.6%,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企业效益稳定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4.1亿元,其中利润5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0.3%,比上年扩大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6万元/人,比上年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8.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7.9%,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
建筑业低稳发展。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268.3亿元,增长2.0%。竣工产值156.1亿元,比上年下降4.1%,竣工率为58.0%。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253.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5%,其中新开工面积353.9万平方米,增长17.5%。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65家,实现利税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1.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31.1%。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3亿元,增长27.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9.8亿元,增长11.3%,其中工业投资168.4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28.4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5.6%。
从结构看,全区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6.8%,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新兴产业投资12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0%。工业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96.8%,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分主体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04.9亿元,比上年下降13.3%;外商投资54.2亿元,下降28.4%;民间投资189.8亿元,增长12.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37.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4.5亿元,比上年增长8.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20.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8%;商品房施工面积85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5%;竣工面积6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50.4万平方米,增长79.0%。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市场消费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76.5亿元,增长11.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9.7亿元,增长15.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汽车零售额增长15.6%;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17.7%;家具类零售额增长12.4%;纺织品及针织品零售增长226.7%;文具用品零售下降28.4%;日用家电零售下降1.1%。
新型商业模式迅猛发展。全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基本形成以家具、大闸蟹、婚纱、农产品、珠宝五大特色鲜明专业市场为基础的垂直电商,以文创园为载体发展的综合类电商的生态产业链。今年,我区获评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新增3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4个市级电子商务示范村、1个市级电商产业基地,京东蠡口家具馆和1号店阳澄湖馆业已开业运营,京东、苏宁分别在我区设立社区服务站,布局农村电商。
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43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年末全区共有3A级景区4家,省级度假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自驾游基地和市级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各1个,省级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2个,四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5家,三星级以及上农家乐12家。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稳量提质。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2.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3%,其中出口29.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 %,进口12.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6%。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171家,比上年增加3家。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利用外资难度日益加大,全年完成注册外资1020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8.1%,到帐外资200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1%。新批外资项目25个,比上年增长212.5%。
“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累计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2家,投资总额16146.7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8935.7万美元,同比增长近2倍,完成年计划的149%。涉及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土耳其、韩国、柬埔寨、老挝等9个国家地区。
开发区经济转型提速。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紧扣合作区产业定位,主动对接园区,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项目76个,完成注册外资1亿美元。其中,苏相合作区落户项目57个,累计注册资本12.7亿元,总投资31.8亿元。
七、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公路总里程100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7公里。年内,全区境内完成营业性公路客运量4245.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4亿人千米,分别比上年下降13.5%和4.1%。完成公路货运量1029.7万吨,货物周转量 14.5亿吨千米,分别比上年下降0.4 %和增长5.5 %;完成营业性水路客运量31.6万人,客运周转量289.1万人千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0%、1.5%;完成水路货运量36.7万吨,货运周转量1.4亿吨千米,分别比上年增长7.7 %、10.3%。
基础设施及配套加快建设。推进新建道路通车里程4.2公里、改建道路里程6.6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13.3亿元。完成了城七路、公安局西侧道路、人民路东侧车行桥等工程,基本打通城区道路畅通工程涉及的9条断头路。建成春申湖立交公交停车场、润元路首末站、富元路(临时)换乘枢纽,公交候车亭62只。
八、金 融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103.9亿元,比年初增加85.1亿元,比年初增长8.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952.2亿元,比年初增加97.5亿元,比年初增长11.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51.8亿元,比年初增加20.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93.0亿元,比年初增加73.7亿元。
金融创新持续深入。今年“道森钻采”已在上交所上市,新阳升科技、喜之家母婴护理服务、久美玻璃钢、未来电器、中标节能、帝瀚环保、伊塔电器、中纸在线、英多智能9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涵盖传统行业、新材料、高科技及现代服务业,上市(挂牌)公司融资已达13.7亿人民币。全区已有农村小额贷款公司9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家。永德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年内成立,苏州紫光数码互联网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已被批准筹建。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全区财政性科技投入29751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5%。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9家,累计173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家,累计54家。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76家,累计407家。
专利成果再创佳绩。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7340件和351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3231件和451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由上年的41.7%提高至44.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比上年增加 3.7件。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全区人才总量达9.9万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达到4765人,占人才总量4.8%;技能人才总量达9万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2.8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1.6%;全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点42个,累计招收博士后63人。全年新增省“双创人才”3人,市“姑苏领军人才”5人,阳澄湖科技领军人才24人。
教育现代化快速推进。年末全区有独立建制公办中小学29所,在校中小学生48173人,中心建制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15044人。全年教育信息化投入1.3亿元,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为8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0%,文化类本二以上达线率50.7%,较上年增长近6个百分点。全区拥有教授级高级教师2名,省级特级教师5名,市名教师名校长39名,市学科带头人88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占全区教师比例超10%。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惠民品牌,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扎实开展“书香相城”建设,建立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全区共开放13家图书馆,实现镇(街道)级全覆盖。推进农家书屋提档升级,上架新书万余本,65家达到“书香苑”标准。健全镇(街道)文体中心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长效管理机制,现已建成8家文体中心、24家文化特色场馆、65家“书香苑”、10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全区共有公益性评弹书场23个,普及度和分布密度居全国首位。着力惠民生,广泛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书香进社区”、“义务撰写春联”、“义务拍摄全家福”等活动,组织“法润相城,春风送暖”法治综合文艺巡演13场,戏曲、歌舞、综艺等专题巡演20场,“活力广场”文化活动演出超200场,受到百姓欢迎。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打造软实力。全区共建成私立博物馆2个、公立博物馆4个。苏州御窑砖瓦厂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现已建成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截止2015年末,我区共有非遗名录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8个、市级项目7个,区级项目30个,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人。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通过创建省公共服务体育示范区验收考核,“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深入推进,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拥有晨晚练点(站)215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81万平方米,已注册成立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15家,发展各类社团会员30000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加快全区健身步道设施建设,已建有健身步道24条,总计105公里。举办“假日体育运动汇”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区级体育赛事活动,参与人数2000余人。积极实施“三进工程”,全年开设各类讲座、技能培训20余次,受益人群达2000多人次。业余选手参加体育竞赛成果喜人,荣获全国赛事3金、2银,市级赛事11金、11银、5铜。
文化产业工作扎实推进,努力创新,规模和总量进一步提高,全区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4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42.3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2015年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园新注册电商、文创类企业31家,共计企业243家;“苏州小外滩”2015年签约影楼212家,入园人数达30万人次。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各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11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80人,其中医生1043人。本年新增注册医生52人,变更医师93人。完善健康服务团队管理,共建立全科服务团队70个,设立全科医生工作室20个。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28359户、75961人,签约率已超30%。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72.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0.5万人,比上年增加5242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1.8‰,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4.9‰。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全区提供各类就业岗位50216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007个,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33个,本地失业、失地(失水)劳动力再就业63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全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5%。全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近万人。
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参保单位10340家,各类社会保险缴费人数达到117.8万(人次)。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17.6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9.8万人,城镇职工失业、工伤、生育参保缴费人数分别为16.9万人、17.0万人和19.5万人。年末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人数26.5万人,征地保障人数32.1万人。4.5万名职工平均基本养老金调整到1473元,增幅13.0%;996名老年居民平均养老金调整到370元,增幅10.1%;6.1万被征地农民平均保养金调整到810元,增幅8.0%。
社会福利与救助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9家,床位总数3656张,新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家、老年人助餐点3个。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0.1张,“居家福”智慧养老院信息服务对象增至7624人。全年社会救助支出6891.0万元。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08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391元,分别增长7.7%和8.6%。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保持良好。
城镇居民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表: |
||
组别 |
各组所占比重(%) |
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低收入 |
19.2 |
24210 |
中低收入 |
24 |
34297 |
中等收入 |
20.1 |
41342 |
中高收入 |
17.2 |
53437 |
高收入 |
19.5 |
92714 |
市场物价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2.4%,烟酒类价格上涨1.5%、衣着类价格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6%,居住类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5.6%。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 |
||
类 别 |
2015年 |
2014年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1.6 |
102.1 |
1.食 品 |
102.4 |
102.5 |
# 粮 食 |
100.7 |
104.8 |
油 脂 |
88.3 |
86.7 |
肉禽及其制品 |
103.9 |
99.6 |
蛋 |
94.7 |
107.8 |
水产品 |
102.7 |
101.4 |
菜 |
111.7 |
101.2 |
2.烟 酒 |
101.5 |
100.3 |
3.衣 着 |
103.3 |
105 |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3.9 |
103.8 |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102.2 |
101.2 |
6.交通和通信 |
94.4 |
98.9 |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103.6 |
101.6 |
8.居 住 |
102 |
102.6 |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8.0亿元,增长5.3%。新、续建道路工程61个,完工12个,建设道路里程47公里。中环快速路相城段、苏虞张共线段完工通车,打通断头路11条。场站功能持续完善。开展各类电力线路迁移工程12个,电网改造工程48项,电厂提标改造工作不断推进。全区热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启动建设集中供热工程。探索推动供排水一体化工作,城区防洪工程持续推进,农村水利建设有序进行。完成拆迁和交付安置房面积均超100万平方米。整改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隐患6处,完成3866户天然气管道改造工程,实现天然气区域内全覆盖。
公用事业
积极推进春申湖路立交公交车停车场及润元路首末站充电桩建设。新增候车亭42个,优化公交线路56条,40辆新能源公交车和1600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
新建污水配套管网39公里,新建229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启动高铁新城污水处理厂项目(2万吨/日)。
全年全社会用电53.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5%。
十三、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环境保护
全区小康环境综合指数为90.5。加强大气污染和防治灰霾天气监测,按AQI标准统计,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6.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两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今年我区共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工程、大气污染防治三年工程、生态绿化提升工程等生态文明建设“八大”工程2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3亿元。全区落实生态林地面积8.4万亩,目前林木覆盖率20.6%;全区新增绿化面积563亩,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9%。
节能降耗
全年已完成23项节能技改项目,实现节能7.2万吨标煤;对10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节能监察;33家企业已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苏州市能效之星企业和苏州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分别新增2家和1家。全年工业用电量 37.1亿千瓦时,增长0.8%。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78.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1 %;其中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种为:原煤519.5 万吨,下降10.0%;天然气6.4亿立方米,下降50.5%;电力31.4亿千瓦时,增长2.7 %。
全年主要污染物实现减排,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733.9吨、84.7吨、2492.7吨和996.3吨。重点污染减排项目完成率达100%。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经济稳定增长,产业提档升级,民生保障完善,为“十三五”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主要经济增长动力仍有不足,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新旧产业处在接续关键期,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民生事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新的一年中,全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放到更突出位置,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积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